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张桂梅思政大讲堂”云南农业大学分课堂“农民院士大讲堂”日前在大理古生村开讲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、古生村科技小院创始者张福锁以“责任与担当”为主题,讲述他与团队成员把课堂和实验室搬进乡村农田,扎根洱海开展流域面源污染防治、探索农业绿色高值发展的实践经历,深刻阐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模范践行心系农业、心系教育的家国情怀。
2021年底,张福锁和他的团队从北京来到大理,与云南农业大学、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成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,开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试验。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%至50%,入湖负荷削减大于10%,农田年亩产值超过1万元。2022年2月,由中国农业大学、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共同组建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。在张福锁团队统筹下,全国20多家单位、200多名科技人员驻扎古生村,探索洱海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新路径。
科技小院师生们驻扎古生村后,第一个问题就是解析农业面源污染。为了搞清污染源,师生们在古生片区构建了“六纵七横”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—输移—入湖动态监测网络。每到下雨特别是暴雨天时,师生们都需要外出采样,3000余份样品的采集和记录、2万余份水样分析,为洱海面源污染溯清源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。为摸清土壤性质,他们选取水稻、玉米等典型作物的大田,开展田间矿化、径流试验,设下21个监测点位。
“在明确古生片区面源污染贡献的基础上,我们正在开展面源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,构建系统解析、精准防控、生态治理的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新模式,打造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。”张福锁说。
除了进行面源污染防治外,张福锁团队还有另外一个任务,帮助村里建设绿色高值的种植模式。团队为古生村设计了“水稻+”“烟草+”“周年油菜薹”等绿色高值协同的种植模式。
“我们检测了村里农田中的营养元素,发现土壤中并不缺少氮磷钾等元素,就不必使用那么多的化肥。”张福锁说,团队还根据洱海土壤、气候特征与作物生长发育规律,创制了水稻、烤烟、玉米、油菜、蔬菜等6种绿色智能肥料。同时建立了水稻绿色/有机、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、控水高效利用等技术体系。
2022年,在化学品减量、生态绿色种植条件下,古生村水稻亩产达到808.8公斤,比常规生产增加了31.7%。同时,监测结果显示,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显著降低,减氮11%,减磷55%,磷径流排放减少50%,化学需氧量排放降低52%。在一年的实验和探索后,古生村的稻油轮作亩产值达到1.3万至1.4万元、油菜薹亩产值达到1.9万至2万元。
面源污染防治、绿色高值农业、乡村振兴……古生村科技小院最初的目标都在以更快的方式实现。目前,古生村周边已经有全国数十个涉农单位汇聚,从事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探索,“大会战”的格局已形成。
“绿色和发展、生态和效益并不矛盾,科技的进步使得兼顾绿色与发展成为可能,而要实现这一点,就需要进入乡间田野,与大地对话,和农民一起劳动。”张福锁表示,在生产一线做科技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把技术留在农民身边,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,科技小院大有可为。
云报全媒体记者陈鑫龙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西洋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