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之计在于春,于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而言,春之计,在于茶。
【资料图】
七都人喝茶是出了名的,风枵茶、熏豆茶、水煮鸡蛋茶……其中腌桂花茶还登上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。
去年冬天,随着“围炉煮茶”的火热,七都又多了几处茶室,春天新茶上市,加上太湖水的冲泡,吴溇老街更是一路茶香。
老街上的新茶室
随着吴溇老街的开街,不知老茶室、杨阿姨糕点、书里为白等一家家茶室闪亮迎客。“待到春风二三月,石垆敲火试新茶。”带着唐苑山水风格的“不知老茶室”,趁着今春新茶上市的机会,备了“碧螺春”,想把最好的春茶带给爱茶的人。
“丈夫志四海,我愿不知老。”茶室名字来源于陶渊明的诗,也寄寓着室主的期待:以茶道精神为忙碌的人们提供放松休憩的场所。不知老茶室有400平方米大,独立的包厢、大厅的“围炉”可以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。与七都的老茶馆相比,“不知老”似乎在用更契合年轻人的方式解读传统。
杨阿姨糕点,看店名似乎是经营糕团点心的,实质上店内除了有点心外,还经营七都的传统茶点。今春新茶一上市,杨阿姨就进了货,购得明前安吉白茶,让客人享受春天的第一波茶香。
茶是春事,春在茶中。杨阿姨是地道的七都人,虽然“土”,但甚懂经营之道。她将店选在老街转角处,几把竹椅、几张桌子,简单清浅。客人来了,投茶注水,春茶的叶片在水中舒展开来,吐露出悠长的芳香。品茶聊天,再来几样糕点,坐一天也不觉得长,店也便热热闹闹了。
另外,老街上还有禾子堂这样的茶室,将茶与阅读结合、与茶道相融,店内店外都是茶香氤氲。
村子里的烟火气
除了吴溇老街,村子里的居民同样爱茶,尤其是在太湖边的庙港,人们称“喝茶”为“吃茶”。午后闲暇,妇女们围坐在一起,边“吃”边聊,极具仪式感的“庙港茶会”便由此而来。
庙港茶会的餐桌上可谓琳琅满目、应有尽有,除了作为主角的一杯杯熏豆茶外,甘草梅饼、杨梅干、橄榄等各类蜜饯让人生津开胃,小番茄、草莓、猕猴桃等新鲜应季水果清爽可口,再配以各类瓜子、花生、松子、开心果等“干果组合”,传统吃茶的配套便基本形成了。如今,年轻的吃货们更是把凤爪、醉蟹、虾干、蛋糕等带上了茶会餐桌,也为这一传统民俗带来了青春与活力。
茶会上聊的是家长里短,聚的是乡土人心。邻里间的矛盾在吃喝欢笑中悄然化解,村里的大小事在口耳相传中有效传播,个人的烦心事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中随之解决。费老笔下的“熟人社会”在庙港茶会可见一斑,这股村子里的烟火气,便是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自治艺术的集中体现。
茶是七都的文化符号
茶是中国人的代表性符号,也是七都人的代表性符号,无论您来自哪里,七都人招待客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您吃茶,从花色茶到清茶,一丝不苟,茶文化也在日久天长中积淀与丰富。
七都的人家,家家户户都拿得出熏豆茶。
每年九十月间,橘子黄了、桂花开了,毛豆葱翠起来。于是妇女们开始忙碌,我去你家剥豆,你到我家帮忙。一大箩一大箩的青毛豆剥好后,放到灶上的铁丝筛中,用碳火烘熏,烘干后的豆还不能马上吃,须放在石灰甏中干燥一段时间。手巧的妇女,还会摘来桂花,将之与橘皮放在一起腌制,做成腌桂花,有的人家还会腌制胡萝卜。
熏青豆,萝卜干、腌桂花、绿茶,再撒上一勺白芝麻,一杯带着乡村烟火气的茶就泡出来了。喝着茶水,品着各种料的咸与甜,生活的美好也一并在心里漾开来。
茶是自然的馈赠,行走在七都,凝望杯中一道道春茶的亮色,体味地产风物与民风民俗。以茶为载体,体现着七都人的待客之道,也传递出古今相通的人文精神。来源: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 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媒体选稿编辑:李俊锋 (知名文化传媒人、新媒体运营师、高级摄影师)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西洋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